正文

威猛生產線,威猛生產廠家

交換機
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威猛生產線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威猛生產線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MG-42通用機槍如何實現(xiàn)輕重兩用機槍的轉換?

MG-42通用機槍如何實現(xiàn)輕重兩用機槍的轉換?

MG42主要就是通過增加一個三腳架來實現(xiàn)從輕機槍到重機槍的轉換,但是在實戰(zhàn)中,MG42更多的還是以輕機槍的形態(tài)作戰(zhàn)。MG42機槍在很多設計上大量沿用了MG34已經使用過的成熟設計,同時對工藝進行簡化,便于大量生產。

首先就是供彈具,MG42的供彈具有多種,包括彈鼓、彈鏈等,因此可以根據(jù)需要進行調整。在輕機槍狀態(tài)作戰(zhàn)時,一般使用75發(fā)的彈鼓或者較短的彈鏈,這樣一來便于機動,只需打開MG42自帶的兩腳架即可直接射擊。而在重機槍形態(tài)時,一般使用的是長彈鏈,保證足夠的連續(xù)火力。

威猛生產線,威猛生產廠家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然后就是快速更換槍管。MG42更換槍管十分方便,只需拉開槍身側面即可抽出槍管進行更換。輕機槍狀態(tài)使用時,一般不會出現(xiàn)過熱的問題,但是在重機槍形態(tài)使用時,快速更換槍管就成了一個必要的設計,畢竟MG42是氣冷機槍,不能像馬克辛機槍那樣水冷散熱。

最后就是腳架了。德國人專門給MG42設計了LAFETTE三腳架,配備有MGZ40式光學瞄準具,能夠在中距離精確觀察。而且由于整個系統(tǒng)較重,所以射擊時MG42的抖動很小,射擊精度極佳,再配合不錯的光學瞄準具,就能作為一款強大的重機槍實施陣地防御等作戰(zhàn)了。

我記得曾經回答過MG34和MG42兩款通用機槍的區(qū)別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,搜索我以前的答題了解更詳細的資料,謝謝大家。
不管是二戰(zhàn)時期還是當今年代
,德國工業(yè)品都屬于全世界最精細的高端精品,MG42作為二戰(zhàn)當時頂級軍事杰作,自然就是精品中的精品,其瘋狂的每分鐘1200發(fā)左右的射速,讓盟軍士兵只要聽到它的聲音,就會立馬躲藏起來。MG42那種像撕布機一樣的聲音給人一種末日來臨的恐怖,曾令多少盟軍官兵聞風喪膽,后被美稱為“***的電鋸”。
當流動作戰(zhàn)時,其被士兵們端起來沖鋒就是一把輕機槍
;打陣地戰(zhàn)時,支起三腳架其就是一挺堅守的重機槍;除此之外,裝備在戰(zhàn)車上更是一挺車載機槍。由于其通用型強、火力超凡,當時德國一共生產了12萬挺MG42,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。
MG34可置換槍管MG42可置換槍管

威猛生產線,威猛生產廠家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由于當時MG34和MG42都***用風冷式給槍管降溫,高速的射速能很快就將槍管燒紅,機***必須不停的更換槍管才能保證機槍的優(yōu)異性能。因為MG34是利用鋼材挖造出來的,MG42是技術升級后鑄造出來的,因此前者比后者重了許多,一般用做車載機槍,MG42更多用于可攜帶式機槍。再加上MG34和MG42同屬于毛瑟兵工廠研制生產,MG42在性能上明顯更優(yōu)于MG34,后來也有被統(tǒng)稱為MG42的說法。

最早的是MG34,不是MG42。

MG42是在MG34設計取得巨大成功后,進行的降成本設計版本,主要是零件大量***取沖壓工藝,供彈方式也由彈鼓改為帆布彈鏈。

威猛生產線,威猛生產廠家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MG34,***用彈鼓供彈

由于***用的是與毛瑟***相同的7.92×57mm***,因此很好的保證了其遠距離射擊威力,配合三腳架可以發(fā)揮出重機槍的威力。

MG42改為彈鏈供彈

MG42作為輕機槍使用時,重11.6kg,配合三腳架用作重機槍時也只重20.5kg。良好的重量控制是實現(xiàn)通用機槍能力的前提。對比之下馬克沁重機槍高達49公斤,哈奇開斯M1914帶三腳架重達46.8公斤,九二式更是重達55.8公斤,雖然威力比MG42大的多,但是部署能力比MG42差遠了不可能指望一個步兵班能夠攜行。要知道戰(zhàn)場上不是你威力大就厲害,而是你的武器能出現(xiàn)在敵人武器出現(xiàn)不了的地方才厲害。MG42厲害就在于其高射速壓制其他國家的輕機槍毫無壓力,別的國家重機槍到不了的地方它能部署。所以說MG42是除MG34外最優(yōu)秀的通用機槍,這沒什么問題。

捷格加廖夫輕機槍,實際射速連MG42十分之一都不到,被壓制的死死的

#軍事# #軍事歷史# #二戰(zhàn)#

我想會不會是提問者將MG34理解成是MG42的輕機槍狀態(tài)了?輕重兩用指的是:輕型機槍使用兩腳架,用彈鼓或彈夾供彈。重型機槍使用三腳架,射擊更穩(wěn)固,使用彈鏈供彈。而不是指槍身或者槍管的大小。

機槍的大量應用最開始出現(xiàn)于一戰(zhàn)。

當年一戰(zhàn)的時候,就是在大名鼎鼎的索姆河戰(zhàn)役,數(shù)十萬英法聯(lián)軍在寬度達到四十千米的戰(zhàn)線上向德國人發(fā)起全線沖擊,但卻遭到早有預料的德國人的埋伏,上千只馬克沁機槍噴射火舌,結果聲勢浩大的英法聯(lián)軍的攻勢連一天都沒撐到就轉入防守,而英法聯(lián)軍在這一天的傷亡人數(shù)達到了恐怖的57000人。

戰(zhàn)后英法美等國意識到,讓德國人擁有重機槍是件非??膳碌氖拢谑恰斗矤栙悧l約》中規(guī)定,德國陸軍不得裝備重機槍,德國國內也不能研究制造重機槍。

在條約的限制下,在1934年的時候,德國人搞出了MG34,及其緊湊的外形,從傳統(tǒng)眼光來看這不能被歸入重機槍范疇,但是可以配備三腳架,用200發(fā)彈鏈供彈,作為重機槍使用,在隨突擊部隊前進的時候,還可以配發(fā)彈鼓成為輕機槍,甚至還可以跟隨各類車輛成為車載機槍。比如***作品里,不少被架在翻斗摩托上的MG34的鏡頭,大家一定印象深刻。

看這細細的小槍管,還有套筒上面密密麻麻的散熱孔,是不是很漂亮?

但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,過于緊湊造成了其結構較復雜,復雜的結構直接導致制造工藝的復雜,需要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

二戰(zhàn)德軍的火力收割機MG-42通用機槍,是德國二戰(zhàn)呈現(xiàn)給世界的又一款經典武器(經典是要敵人付出絕對代價的),給盟軍帶來了巨大的殺傷,戰(zhàn)后被世界各國仿制生產,就連***也不知道哪里搞來的這個玩意(估計是蘇聯(lián)援助),MG-42絕對算得上通用機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與先行者!

MG-42通用機槍,為德文縮寫,意思就是“機槍1942年型”。最大特點就是射速極快,被稱為“***的電鋸”。為何叫通用機槍?其實換句現(xiàn)代化的詞就叫“多用途”機槍。使用兩腳架,配備75發(fā)彈鼓即可作為輕機槍使用,跟隨班排作戰(zhàn);使用三腳架,配發(fā)300發(fā)彈箱,即可作為重機槍使用,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;他還經常被裝上裝甲車輛,成為車載機槍。和輕機槍一樣***用氣冷式,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保持射擊連續(xù)性。

一戰(zhàn)德國戰(zhàn)敗,根據(jù)《凡爾賽條約》規(guī)定,德國不可制造重機槍,軍隊規(guī)??刂圃?0萬人,不能裝備先進武器。但是德國人何其聰明,比如限制德國不準發(fā)展?jié)撏?,但是德國將潛?a href="http://www.hefeiaoquan.com/tags-g-s.html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QIHEIHQ8276bfdceb691bd1 relatedlink">公司在外國注冊,根本就沒有耽誤研發(fā)潛艇這回事!對于重機槍的發(fā)展來說,更是難不倒德國人,他們巧妙的回避了條約限制(和現(xiàn)在的日本差不多),發(fā)展了一款以傳統(tǒng)眼光來看,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MG34機槍(機槍1934年型)

這便是MG42通用機槍的先行者,理論射速800~900發(fā),最快可達1500發(fā)/分,這是單管機槍的巔峰。作為輕機槍使用時,有效射程為800米;作重機槍使用時,其有效射程為1000米。MG34迅速裝備德國各級部隊,不但作為輕重機槍使用,也是裝甲車機***式武器,當然這款機槍 結構復雜,生產也復雜,德國在此基礎上力求簡化工藝!

于是MG42通用機槍應運而生!MG42于1942年研發(fā)并且服役,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極快,被稱為“***的電鋸”。MG42大大簡化了零部件,***用了簡單流水線制造,造價也只有MG34導彈70%,生產更是只用前者的一般時間。整個二戰(zhàn)MG42德軍裝備了100萬支,這是相當大的裝備量了,要知道德軍二戰(zhàn)沖鋒槍的總生產量才120萬支,從這個角度也就知道德國對這款通用機槍的滿意程度!

該槍***用德國二戰(zhàn)通用口徑7.92m?m 口徑,全槍長1.22米,重量11.57千克,槍管長0.533米,使用*** 7.92毫米毛瑟槍彈,通用型不但強,還節(jié)約成本,簡化了補給!因為MG42的高射速,射手每次扣動一下扳機的短點射,就可以射出12到15發(fā)子彈,這在戰(zhàn)場上要是被命中,基本被打成篩子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威猛生產線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威猛生產線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郵箱:83115484@qq.com,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hefeiaoquan.com/post/36509.html